- 资讯
-
行业资讯
迈向中国制造2025,我们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发布日期:2015-10-26 08:23
不夸张的说,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从2010年开始,中国已经连续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5年。今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一战略是中国在 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过程中的顶层设计和路径选择,其总体目标是要中国基本实现工业化;进入制造强国行列;打造中国制造的升级版。 那么,伴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浪潮,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中国制造2025包含哪些内容?针对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企业需要如何把握机遇?从具体的实践中来看,又有哪些可以参考的路径选择? 中国制造2025核心是什么 对制造企业来说,中国制造2025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向: 互联: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是连接,要把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和用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数据:数据将成为企业的重要核心资产,把产品数据、设备数据、研发数据、工业链数据、制造业数据、运营数据、管理数据、营销数据、用户者数据收集并分析,将成为企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要素。 集成: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嵌入式中端系统、智能控制系统、通信设施通过CPS形成一个智能网络。通过这个智能网络,使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柔性自动设备、以及服务与服务之间,能够形成一个互联,从而实现横向、纵向和端到端的高度集成。 创新: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过程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过程,制造技术、产品、模式、业态、组织等方面的创新,将会层出不穷,从技术创新到产品创新,到模式创新,再到业态创新,最后到组织创新。 转型:对于中国的传统制造业而言,转型实际上是从传统的工厂,从2.0、3.0、再到中国制造2025以及德国人提出工业4.0的工厂转型,整个生产形态上,从大规模生产,转向个性化定制。实际上整个生产的过程需要更加柔性化、个性化、定制化。 总结来看,创新是“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驱动,未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入融合,制造业生产方式将趋向智能化、网络化,企业组织将走向扁平化、虚拟化,产品模式将转向定制化、服务化。 在这个大的趋势下,当下的中国制造业企业还面临着内部挑战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双重压力,也必须寻求创新发展新模式来破解这些问题。 具体来说,从企业内部看,生产成本上升、研发投入不足、生产组织方式较为传统都是企业目前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从企业外部来看,消费者具有更大的主导权,他们越来越主动和挑剔,对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并期望企业去了解他们真实的需求和提供卓越的服务体验。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大数据、云计算、移动、社交化、3D打印、机器人都将颠覆旧有的制造模式。 不仅如此,产业也在发生巨大变革,跨界融合、制造业服务化都将成为发展新趋势。那么,针对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企业需要如何把握这些机遇呢? 三步走战略破解制造业难题 为此,IBM商业价值研究院和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日前联合发布了《中国制造业走向2025》白皮书,正式提出了“构建以数据洞察为驱动的新价值网络”创新发展新模式,为企业明确自身定位、制定未来发展方向、选择转型升级发展路径提供了指导和建议。 白皮书中指出,参与者、产品和生产是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三个要素。在传统价值链下,三者之间缺乏交互作用,联系不紧密,企业以自有资源寻求客户和合作伙伴,以自有生产能力进行模式化产品的制造。 在新价值网络下,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平台的作用,企业能够获得精准的数据洞察,以此为核心驱动力,改造整个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实现参与者、产品和生产的协同互联。 同时,数据洞察始终贯穿参与者、产品和生产三个要素,使它们具有智能分析能力和自我优化能力,实现“智慧的参与者”、“智慧的产品”、“智慧的生产”的角色转变。 对此,IBM大中华区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副总裁、制造行业总经理徐习明特别强调,数据洞察作为核心驱动力,始终关注整个新价值网络。他说,数据洞察以需求 为导向、创新驱动、敏捷生产、协同合作的方式贯穿整个新价值网络,实现精准实时响应需求、持续优化产品研发创新、实时制造生产资源配置和决策,以及全球范 围内产业链的互联互通。 不过,如何走向以数据洞察为驱动的新价值网络创新发展模式呢?白皮书中也给予了三步走的建议: 第一,通过智能产品和端到端的全渠道营销,获取精准的消费者洞察和产品洞察;并从横向打通产业链各端口(研发,供应链,生产,财务等),纵向整合企业管理体系。 第二,整合企业内外其他数据资源,按照以消费者为中心、个性化、柔性化、大规模定制等智能制造原则重新构建自己的研发、客服、生产、供应链和物流体系。 第三,基于智能产品平台、全渠道平台、大数据体系,在地域边界和产业边界上实现扩张,整合全球资源,打造集制造和服务为一体的全球整合企业及其生态网络。 徐习明认为,企业并非必须逐步顺序实现这三个发展阶段,它们可以根据自身已经具备的能力和战略目标,个性化定制发展的路径,在某些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但 是,新价值网络的构建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工作。制造业企业可根据自身发展阶段以及行业特点,选择制定个性化的新价值网络实施路径,最终通过引入客户参与、服 务转型、以及全球化运作,实现商业价值和管理价值的创新。 如何构建新价值网络核心能力? 俗话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走向中国制造2025的过程中,不少企业在新价值网络中,实现了参与者、产品与生产互联互通,实现跨行业跨地域的协同,最终 达到共生共赢的状态,这些企业具有标杆和灯塔的作用,对不少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企业来说,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意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他们是如 何做到的? IBM大中华区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副总裁、制造行业总经理徐习明 首先,智慧的参与者,其核心能力包括挖掘消费者需求、进行客户关系管理、实现产业链资源协同。 例如,华帝通过数字化全渠道,深入洞察消费者需求。这家公司主要进行了三方面的改变:一是消费者互动中心的构建,包括和微信、微博等主流社交媒体互动,以 及从天猫、京东等主流电商平台获取消费信息,再结合传统的呼叫中心提供的数据,形成一个全渠道的消费者信息和消费者需求的获取。 二是改造传统经销商的服务平台,实现渠道库存的透明化以及渠道沟通的高效化,从而使整个供应链体系变得更加敏捷;三是将两者结合,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更量身定制和更了解消费者需求的服务体系。 其次,智慧的产品,创建智慧的产品的核心能力包括建立集成产品研发模式、利用大数据优化研发、提供智能产品、进行产品数据管理。 可以看到,普惠通过对飞机发动机生成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流进行实时分析,有效地提升对于4000多台在役商用引擎的性能监测能力,精确监测客户引擎现 状,从而提前做好规划,优化机队运营,降低客户成本。这为普惠客户带来更长在翼时间,完善当前资产维护提醒功能,并提供更深入的飞行运营数据洞察力。 再次,智慧的生产,创建智慧的生产的核心能力包括实现自动化控制、实行生产制造执行管理、进行预测性维护。 中联重科很多人都知道,他们主要将信息化作为公司的主要战略,积极推进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社交化和移动技术的应用,实现从传统机械企业到信息数字化企业的转型。 同时,在主要举措方面,中联重科对包括通过ERP系统对生产、采购、销售、物流和财务进行统一管理;打造物联网平台,实现设备数据的收集和经营决策分析;以及以移动端管理机械设备等。 最后,协同互联,创建协同互联的核心能力包括推进客户协同创新、实现全球化整合运营、推动服务型产品的创新与运营。 例如,当前,用户对农机装备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关注设备参数与价格,而越来越看重设备的创新性、服务的高效性与个性化。在中国农业现代化及“中国制造 2025”大背景下,如何提升研发及生产能力,打造全新营销与售后服务体系,并逐步建立高效的全球化管理模式,是企业在全球化战略布局中的重要挑战。 为此,福田雷沃重工目前已经在研发创新领域,通过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整合国际高端人才和技术资源,形成了全球同步的研发创新体系。未来将实现研发、制造、管理、营销及售后服务四大领域的全面突破,逐步打造适应未来市场需求的全球化运营模式。 从这些案例中看到,数据洞察在捕捉消费者需求、优化产业链资源配置、指导产品研发、进行产品数据管理、构建智能工厂、实现智慧的运营、建立全球化互联互通的生态网络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企业应将数据洞察贯穿于研发、供应、生产、销售、管理等各个环节,以数据为指导优化经营模式。(来源:机经网) |